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团情要讯> 详细内容

我的中国梦—青春励志故事之三:张志刚

来源:团市委 发布时间:2013-05-14 10:20:22 浏览次数: 【字体:

棉花科研站线上的先锋

   ——记第15届“湖南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志刚

  张志刚,男 ,197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学位,研究员,湖南省农业厅学术带头人,湖南省棉花学会秘书长,中国棉花学会理事。张志刚同志忠于党的科研事业,自2002年6月在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及生物技术在棉花中的应用等工作。由于潜心科研、深入思考、善于应变,以其为领头羊的博士创新团队选育或参与选育了5个转基因抗虫品种,省内外累计推广种植3500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80亿元以上。他个人先后获得“常德市直工委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农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常德市第一届十佳农业科普工作先进个人”、 “常德市十佳青年星火带头人”、常德市第四届“常德市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在第15届“湖南省五四青年奖章”评选中,他以高票当选,并受到了湖南省省委书记徐守盛、省委副书记孙金龙等省领导的接见。

  深入思考,善于应变

  2004年,棉铃虫、红铃虫等虫害造成棉花减产一般达到30—40%,严重达到70%左右,由于常年用药且棉铃虫对一般农药产生了抗性,人畜中毒事件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棉花产业的发展。针对上述情况,省棉科所成立了专门研究抗性课题的博士创新团队。团队组建后,一方面与上游单位合作,用现代转基因技术创制转基因抗虫种质资源,主要进行抗虫基因的克隆、转化、导入以及转基因材料的筛选与鉴定;另一方面,结合传统育种手段开展多抗、丰产、优质、广适杂交棉新组合培育,其博士创新团队最终培育出了湘杂棉5号、15号、19号和24号。据不完全统计,以上几个品种在长江流域棉区累计推广种植3500万亩,新增产值逾100亿元,新增纯收入54亿元。

  团结创新,勤于劳苦

成立博士创新团队的时候,张志刚同志28岁,整个团队的平均年龄比他还小,都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凭借的是工作热情与激情。一是聚集团队力量。他们从换位思考中加强彼此沟通,寻找发挥各自优势、集中群体智慧的最佳组合。该课题组拥有核心育种基地20多亩,示范推广基地50亩,工作量比较大,基本上每年5—10月份没有周末,即使是45度的高温,他们仍在田间测配组合、鉴定材料。二是引进智力支持、启动平台建设,组建了湖南省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便从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基础研究、能有更多筹码争取科技项目、能在更高层面集成科技资源。三是开展产学研结合创新,将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迅速推广到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长江流域主产棉省。在承担项目方面,累计争取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目前正在主持的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3项。

  潜心科研,硕果累累

  张志刚同志在做好本职业务工作的同时,时刻追逐科研最前沿信息与技术,利用掌握的多种专业知识以及特定的基础知识,敏锐的把握各种信息,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以饱含激情、永葆先进、不断创新的心态潜心研究。在成果奖励方面,获得7个奖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如“高支纱湘杂棉系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推广(2011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农业丰收一等奖1项;常德市科技进步奖4项。如“具标记性状转基因杂交棉新品种湘杂棉15号、19号选育与产业化”获常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棉花标准与学术论文方面,制订了1个地方标准“杂交棉亲本保纯与繁育技术规程”(DB43/T 676-2012),有力地促进了棉花产业的标准化进程。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2篇。其中,《细极链格孢菌蛋白激发子诱导棉苗基因表达差减文库的构建及EST分析》获常德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与湖南省第13届自然科学三等优秀学术论文。《不同生态点对棉株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获得了湖南省第10届自然科学论文三等奖。

  张志刚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对于成绩他永不自满,对于困难他永不服输、对于工作他永不放松,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每一天,迎接每一次的挑战.....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