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常德市500名青年学生志愿者,在“青春作伴”常德市大中专学生暑期赴扶贫点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庄严宣誓,随即奔赴我市25个重点扶贫点村。本次活动由团市委联合市扶贫办、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共同举办,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志愿者们发扬志愿精神、运用专业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我们一路随行,记录下志愿者们走出校园,走入实践中的感触、感动与感悟……
村里来了“小老师”
7月10日,西湖管理区西洲办事处建湖村村委会活动室,一群白T恤女生和孩子们活跃其中。9岁男孩梁文杰站在长凳上,昂起头举起手在“小老师”刘静头上划出弧线,试与老师比高。
在家门口遇见了“小老师”,小男孩很是欢喜。他清楚的知道,这群身着白T恤的“小老师”来自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来告诉我们写作业、陪我们玩游戏、给我们送礼物的。”同在乡村长大的刘静是本次12名队员之一,第一次参加“三下乡”活动。看到眼前的孩子,回想起自己的儿时,那时也是多么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可是没有太多的途径,除了老师和书本。
一旁,穿着花裙的刘欣怡趴在《暑假作业(三年级)》上安静做题,“抬起头,胸离桌子一拳距离”,小老师纠正坐姿。她是隔壁永安村的,听说村里来了年轻的老师,她一早骑单车来看究竟。暑假在家都干嘛?面对老师的提问,她小声说:看电视《爸爸去哪儿》。懂事的她更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去哪儿了,“他们在外打工挣钱。”
“来,我们开始游戏!”曾亚文拿起“小蜜蜂”扩音器召集孩子们。此时,一棵树、一只兔子、一个小人出现在黑板上,曾亚文示意把粉笔传给孩子们——看图猜成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守株待兔!”一片讨论中,答案由一个小女生高声说出。
“谁还记得昨天教的交通规则和急救常识?”明天即将结束本次“三下乡”活动,小老师们轮流上台,算是回顾总结。“过马路走斑马线”、“火警是119,要报告起火地点”、“不能单独下水游泳”……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
站在门口等候的奶奶刘晓会看得一脸灿烂。她是来接两个孙女的,4岁的夏贝贝还没有上学,第一次接触课堂和老师,她抱着“姐姐老师”的腿不肯撒手。奶奶做着翻译:“她舍不得你们走,你们明年还回来么?”
从第一天的10来个孩子在村部学习,到第五天的56个孩子集中在一起。村支书夏玲珑很有感慨:村里百余名孩子,近一半是留守儿童,农村师资缺乏,很多孩子读个初中就弃学,这些师范专业的老师多留些日子就好了,有村民说,只要能留她们辅导孩子学习,家长们交些学费都行。
临近返程,小老师们放心不下三个孩子,带队的熊立春老师看出端倪。“午饭前,我们走访看看,献上我们的爱心如何?”话未落音便得到“走起”的响应。
发现陆建国和陆雪雪两兄妹是在两天前,小老师们晚上家访,陈旧的平房里,怕生的他们蹲在坏了只脚的床边,无论怎么启发,他们都不吱声。邀请他们来村部上课,课中一对一的观察辅导,两兄妹开始主动和大家做游戏了。
夏端芝家在村里的另一头,正午的骄阳炙烤大地,城里来的“小老师”张辛凝不再举着太阳伞在村里晃,她嘿嘿地笑,“晒黑了更健康,虽然妈妈都认不出来了。”出发前,妈妈特意为她准备了蟑螂药,她正想给好朋友送去,因为她家的厨房有“小强”。日渐活泼的夏端芝在家摆弄着她和老师的手工作品玫瑰花,“一朵送给你,一朵我留作纪念”,张辛凝接过花朵,笑得更甜了……
拍张全家福
抱着孙子、孙女,津市市棠华乡官堰村的周定国老人和老伴坐在自家大门口笑得合不拢嘴。“来,看这里,一、二、三,茄子”,7月10日下午3时许,王康按下快门,在他的镜头里又多存录了一个温暖的画面。
王康是此次“三下乡”活动中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服务一队的带队负责人,靠着手里的一台单反相机,他已经为官堰村拍下了近500张全家福。
“我看看,我看看。”周定国朝王康的相机凑过来,“两个孩子笑得蛮好,照得真不错,我要把照片寄给儿子和媳妇看看。”
为村民上门拍摄照片,这是“青春作伴”常德市大中专学生暑期赴扶贫点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色服务。拍照活动的筹备人王康介绍,因为现在农村很多村民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得出去照相,特别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为村民洗好照片后,立刻将照片发放到村民手中,村民可以留着纪念或邮寄给身在他乡的亲人。在筹备阶段,王康跑了好几家照相馆,以便最快、最好地冲印好照片。
有人给自家拍全家福,站一旁的周定国给自己捋了捋领子,给老伴扯了扯衣角,还给孙女穿上了花衣服,周定国告诉记者,他从心底里觉得高兴,但也有些遗憾,“我今年63岁,两个儿子、儿媳都在外面打工,常年不在家,要是他们在家,就可以拍一张真正的全家福了。”王康接话:“等他们回家了,我再来给你们拍全家福。”
禾场跳起健身舞
7月9日傍晚7时左右,澧县码头铺镇观斗村,全体同学和村民们在广场上跳起了健身舞,放着《最炫民族风》的歌曲,跳着十六步,气氛特别好。不论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有的阿姨刚刚忙完田地里面的农活顾不得吃晚饭就一起来和我们跳舞,足以见得阿姨对健身舞的喜爱。
教村民们跳舞,有些辛苦,但同学们劲头挺足。同学梁贞贞在太阳下被汗水浸湿了衣裳,仍耐心地一个个教村民们。健身舞散会后,我和贞贞聊天,问她为什么这么卖力教舞蹈,她回答道:“我本就是乡下孩子,自己以前没帮家里做过啥,但是随着年龄变大,知识的增多,那种责任意识也随着增强,这两天接触到有小辈、同龄、妈妈辈、奶奶辈的人,在帮助乡亲们的同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他们给我肯定就像是家人给我肯定。”
村里有些大叔大伯想跳跳舞健身,便于沟通,男生苏申根开始协助梁贞贞教健身舞,热情豪爽的他在教学中结下了不少村里的“哥们”。
有个阿姨说自己一直特别喜欢跳健身舞,苦于村里条件有限,没人指导,动作不能完全掌握,希望我们在这几天多教一些健身舞动作。
这次“三下乡”活动很有特点,是根据村里需求安排队员。为满足观斗村对乡村文化生活的期待,我们是湖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班的学生来到点村。来了之后,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源于要把我们所学传递给他们,这种需要感能让人瞬间感受到什么叫担当,我想这也是活动的目的吧。
新青年在路上
新时代的青年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他们还会像上辈一样渴望奉献社会、希冀成熟成长吗?新常德的创业路上,他们会是行进中的新青年吗?
也许,当“青春作伴”常德市大中专学生暑期赴扶贫点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7月7日正式启动,500名青年学生志愿者向着全市25个重点扶贫点村进发后,那一张张向着山窝窝、田埂埂而朝气蓬勃的脸,就是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一路,我们倾听他们的所感所悟,记录他们的步伐与行程。他们唱着青春无悔,双手播撒下阳光的种子;他们慢慢从青涩变得自信,从稚嫩变得成熟……
我们看到,青年志愿者们在用行动传递着爱心,有亲手为孤寡老人做一碗鸡蛋面、有走村串户为村民拍一张全家福、有爬上山顶亲手为单亲孩子送一个书包、有在田间地头为村民辅导农业科技、还有在夜幕下领着村民一遍遍跳起广场舞……
我们还看到,这些青年志愿者们,在没有沐浴房的屋子,在没有卫生间的农舍,在没有微波炉的土灶旁,在烈日的户外、在幽静的山谷、在破旧的教室、在尘土飘扬的小路、在蚊子叮咬的夜晚等等,他们在奉献,也在收获成长。诚然,在父母面前,他们仍然还是孩子。可在山村的孩子们眼里,他们是亲切的大哥哥大姐姐;在乡亲们心坎,他们是年年都会过来的自家人。
可以料想,倘把25个扶贫点村的暑期实践活动镜头集中起来,那是一个相当宏伟的场面,很壮观,肯定也很动人。团市委一直在设想,要把青年的志愿服务引向扶贫点村,力争哪里有扶贫带点村,哪里就有新青年,这也是“青春作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美主题。应该说,青年们在行动,他们有责任,有梦想,还有担当。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新青年吗?
或在孩子们朴实的课堂里,或在老者土砌的院落中,或是黄昏,或是黎明……于是,我们有了更具说服力的答案。新青年们,他们正阔步行进在新常德新创业的征途上。不是吗?他们,坚实地把路行在脚下,用青春作伴,梦想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