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大步跨向公益新时代的当今,由学雷锋衍生的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也像星火一样燃了起来。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公益事业也正突破传统理念和体制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使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关系展现出了新的格局。志愿服务活动历来是共青团的工作重心,也是社会公益活动的重心,给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新思路是,要与社会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来践行扶贫济弱、助残敬老、文明互助等公共服务,从而“好戏连台”。
当然,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培育与规范,政府既不能错位,也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2013年11月,寓意着“心怀大爱、微行公益”的民间爱心公益团队“大爱微行”成立,他们的宗旨很直白务实,就是紧扣“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2年多来通过微信、微博、QQ、论坛等形式为爱心人士搭建救助平台,目前已资助了数百名贫困学子,发展到团员160多人。从2014年起,团市委将“大爱微行”公益团队定为志愿服务的“孵化”团队,通过探索政府部门主导监管、公益组织主办的模式,以公益组织作为主要运作平台和载体,来推动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实lsquo;大爱微行rsquo;的发展轨迹也印证着我们对新公益的理解。”团市委一位负责人认为,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愿意做公益,也都有机会做公益。随手捡一个烟头,给老弱病残让个座,哪怕是给素不相识的路人一个微笑,都是公益,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慈善,而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这就是微公益,也是全民公益的精髓。“我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希望通过孵化一个团队来带动更多的爱心团队,也希望号召一个志愿者带动更多的志愿者来做公益,才能形成一种社会化公益的效果。”
“大爱微行”爱心公益团队去年底筹办的“温暖包”活动,就是在团市委全程主导下进行,向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募集了199份“温暖包”,送给全市20多个贫困点村的199个学子。该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模式未来将成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方式,宏观上实现民间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目标,微观上达到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的要求。
据市民政局统计,我市当前有1036个社会组织,而市本级有327个,其中绝大多数涉及教育、医疗、慈善、劳动培训等,都带有公益性质。而像所有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事物一样,公益类社会组织目前隐患颇多。其中,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机构管理混乱、组织定位模糊、专业化水平较低、社工待遇偏低是国内不少公益组织的“通病”。团市委表示,解决它们面临的各种困境,引导其健康有序成长,增强承担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直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