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青年社会组织迅猛发展对共青团工作的现实挑战,按照全团青年社会组织工作要求,常德团市委积极探索青年社会组织工作新方法,三措并举深入推进全市青年社会组织建设。
一、抓基础,把青年社会组织“找出来”
团市委成立了推进常德青年社会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全市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市级层面整体规划设计,明确青年社会组织聚合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明确该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实施模式和保障措施,促进全市各级团组织共同参与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多次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基层团干的意见和建议,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共青团如何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编制了《青年社会组织工作实操手册》,指导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同时,加强与民政局等社会组织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市青年社会组织专项调研,全面梳理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特别是有一定规模的兴趣类、公益类、互助类、创业类组织的基本情况,摸清青年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建设、志愿服务形式等情况,掌握环保、维权等青年社会组织的工作理念、骨干力量、项目经费、运行机制等情况。按照层级、地域、行业、特征类型,将青年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编册入库,努力建成查找迅速、登记有案、图文并茂的青年社会组织信息数据库。
二、抓引导,让青年社会组织“聚拢来”
一是畅通沟通渠道。发挥青联、学联、青企协、青年志愿者协会、博士联谊会、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青年创业协会等机构的外围组织作用,做好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采取“直营”模式,推动团属青年社团和志愿者组织的注册和发展;采取“加盟”模式,加强对同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吸引,将其纳入管理体系。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QQ、微博、微信、网站、短信、电话、信函、论坛等方式广泛联系青年社会组织。建立了全省首个微信团校,推出了青春微电影、常德青年创业公益宣传片等新文化作品,并通过全市青年社会组织QQ群、微信群、常德V青年微信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平台,让青年感受到了“触手可及、随时参与”的共青团新形象;积极开展培训、沙龙、论坛、项目对接、建言献策、文娱竞赛、座谈等活动,吸引各类青年组织自我推荐、主动联系。
二是注重项目引领。把促进青年创业工作作为聚拢青年社会组织的重要突破口。在全省率先成立“常德青年创业联盟”,依托经开区中小企业园、人社局创业孵化基地、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好乐公司、尚一网等单位建立了五家“常德青年创业基地”,联合财鑫担保、长沙银行、邮储银行、华融湘江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五家金融机构构建了“五个承诺”的青年创业信贷支持体系。目前,初步形成了“平台支撑+项目运作+机制保障”的“133”工作模式(一平台即常德青年创业联盟,三体系即青年创业middot;家、青年创业圆梦计划、青年创业邦三个项目工作体系,三机制即协调推进机制、基地共建机制和金融帮扶机制)。该示范项目增强了共青团在常的影响力和认知度,已经成为我市凝聚青年的一项品牌工作。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依托网上团校和微信团校,对各区县团委主要负责人、分管副书记、统战工作负责人,部分乡镇(街道)团委书记举办了青年社会组织工作业务培训班和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及骨干培训班,并通过举办青年论坛、讲座沙龙、拓展训练、座谈研讨等方式大力开展基层团干部和青年社会组织骨干培训,强化青年社会组织建设的认识。
三、抓保障,使青年社会组织“活起来”
一方面加强部门联动。争取民政部门支持,联合出台加强全市青年社会组织建设工作文件,提出了发展数量倍增、运作科学规范、作用发展明显的建设目标,和“加大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发现和联系、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开展青年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工作、鼓励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推动青年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青年社会组织团建工作”等六项举措,推动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青年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明确在3年内实现在市县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和备案的青年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实现倍增,覆盖各类青年30万人和在3年内符合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条件的青年社会组织,参评率达90% 以上等具体工作任务。
另一方面打造服务平台。开放团组织自有的工作平台和物质支持等资源,并根据层级特点, 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地推进枢纽型组织体系建设。在面上,依托市、县、社区三级团组织,构建 “市mdash;县-社区”三级青年枢纽型组织体系。市级层面重点打造“青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县级层面启动“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社区层面建好“青年家园”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线上,积极整合资源,发展校园、社区、农村、企业等特定青少年的社会组织,培育成为共青团联系青年的“枢纽型组织细胞”;点上,重点做好“常德青年创业联盟”这个示范项目。